《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x》,以下展示关于《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以下简称汉字中国)真实呈现了汉字悠久的渊源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我们的文明为何从未间断?这与汉字密切相关。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显性标志,是根植于深处的文化基因。汉字中国一书用上下8000年的考古和传世文物,讲述汉字起源、发展和流变,展现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也展现了汉字与中华文明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一部看得见、摸得着的汉字发展史,从文字的角度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汉字中国学术品位高,定位准确,措辞严谨。全书图文分为源、远、流、长四部分,“源”部分以“星
2、火燎原”开头,从舞阳“目”形刻符到石峁人射马石雕,呈现多种载体上的刻画符号与图画。开篇第一物就是“刻符龟甲”,距今80007000年,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表述很精当。当今有些人为了流量,为了满足以悠久为荣耀的感受,就以此为依据断言汉字有八千年历史;而另外一些人认定文字的本质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为并不能确定这个符号是否与语言有关,便认定它不是文字。说它是文字自然证据不足,说它不是文字理由也不充分。我认为,该书称其为“刻符”很精确,一段简洁的说明很有学术内涵,暗示了这种刻符与商代的甲骨文之间可能存在渊源关系。我很赞赏这种谨严和有限度的推理。至于说石峁遗址人射马石雕中的
3、图画是汉字的源头之一,“射”字可能就是由之发展而来,也是精当之论。汉字的起源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的探源。这些原始刻符、图画,哪些先发展成为文字,把满天星斗的远古文化凝聚为中华早期文明,有待更多的材料去证实,也有待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星火燎原”一节篇幅不大,却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其他各篇各章,也精彩纷呈。汉字中国充分展现了汉字之美。世界上的各种文字都努力追求书写美观,但只有汉字发展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秦篆汉隶、魏碑唐楷,李斯蔡邕、褚遂良颜真卿、赵孟頫董其昌,众体皆备,大家云集,书中收录的各个时代的书法作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神韵,可以感受到其中蕴藏着的中国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与爱美之心。艺术家、书
4、法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汉字中国面向广大读者,雅俗共赏。虽然我们日日不离汉字,但一旦上溯历史,从繁体到小篆再到吉金甲骨古文字,就变成了渐行渐远渐深奥的学问。大众一方面对进一步了解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无法面对象牙塔中学问的深奥与晦涩。于是,想了解汉字的海内外读者都希望能有一些易懂有趣、有真知的好书。我们太需要面向广大读者的汉字文化读物了,汉字中国就是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汉字中国的设计与装帧非常精美。书是看的,尤其是博物馆图录,更是让人赏的。汉字中国的封面深蓝底红字,典雅端庄,“汉字中国”四个大字竖排,中间嵌着一个烫金的“目”形,正是七八千年前的那个舞阳龟甲刻符,好像洞察一
5、切,又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了解远古的天窗。自左向右读是“中国汉字”,是书中的内容;自右向左读是“汉字中国”,别有深意。书中的一些对折长幅,让读者可见艺术品的全貌,大饱眼福。作为一个研究汉字的学者,拿到这本书,爱不释手,可阅读、可欣赏。(摘编自李守奎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赏读汉字中国)材料二: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概括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具体到“形美”,启功说得更详细明了:“汉字形体,当然最初仅只是生活中使用的符号,用它的人又不断地在使用中把它美化。为了使用的方便,于是它又不断地被简化。奇妙的是,在简化过程中,即伴随着美化加工,
6、并不是管美化的不管简化,管简化的不管美化。”可见,将字形处理得更加美观也是汉字形体简化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先贤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歇。审美意识深刻影响了汉字形体的样貌,甚至不惜损失一部分字的表意能力。黄侃在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举例论说“笔势变易”时指出:“省形省声者,为变繁赜,若非求字体之茂美,自不得有此。”“省变无常,皆为悦目。”形声字的声符或义符被省略了一部分,自然不容易分辨出声符或义符是什么,会影响人们对其构意的理解,但这是先民为了字形悦目而心甘情愿付出的代价。在汉字各种字体的更迭过程中,笔形、结字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相应调整,这种调整的结果往往会形成一种新的字体样式,古人对美的追求也潜移默化地熔铸其间。尽管不同字体都有各自独特的美感,但总的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乃是在美化理想的驱动下不断趋于规整的过程。尤其到今文字阶段,每个字符都被规整为扁方(八分)乃至方块(楷书)的形状,这是先民不断对汉字形体进行调整的结果。注重字符的美观,既反映了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