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一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湖北省十一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鄂南高中 黄冈中学 黄石二中 荆州中学 龙泉中学 武汉二中 孝感高中 襄阳四中 襄阳五中 宜昌一中 夷陵中学 2025届高三湖北省十一校第二次联考 地 理 试 题(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命题学校:荆州中学 命题人:荆州中学高二地理组 审题学校:龙泉中学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武汉乐学教育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

2、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是指在老龄化发展进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现象。图 1 表示 1991-2011年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的时序演化。据此完成 1-3小题。1.据图文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91-2011年城乡人口老龄化均持续增加 B.2009年以后,城镇老龄人数呈下降趋势 C.2005年以前城镇人口老龄化高于农村 D.2005年以后城镇人口老龄化低于农村 2025届高三湖北省十一校第二次联考 地理试题 第 1

3、页(共 6页)印版2.我国出现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就业机会多,吸引青壮年人口迁入 B.乡村环境宜居,人均寿命显著延长 C.城市医疗资源紧张,老年人口被迫返乡 D.乡村生育政策宽松,新生儿数量增加 3.中国城乡老龄化倒置现象对农村地区的影响最可能是 A.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 B.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C.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 D.土地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乙巳蛇年春节作为首个“非遗”春节,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也推动了入境旅游市场的强劲增长,春节期间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 203%。某旅游 app 数据显示,本次来中旅游的国外游客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和俄罗

4、斯等国。据此完成 4-6题。4.2025年春节期间国外入境游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航班数量大幅增加,机票价格下降 B.国内旅游宣传力度远超其他国家 C.过境免签政策放宽及非遗文化吸引力增强 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中国成为避寒首选 5.相比于英、美两国,日、韩、俄游客来中国游玩的优势有 A.交通成本较低 B.消费能力更强 C.语言文化相同 D.移动支付熟练 6.中国进一步提升入境接待能力的措施有 A.限制外国游客数量,减少景区拥挤 B.提供多类语种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C.取消各类文化活动,避免文化冲突 D.提高景区门票价格,增加景区收入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

5、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图 3 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堤围河道纵横交错。据此完成 7-9题。2025 届高三湖北省十一校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第二次皖翼。冀鲁县赣闽试卷资料 7.宋元时期,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河流 C.土壤 D.地形 8.清代中期堤围的主要作用是 外堤避免海水入侵 外堤可以增加耕地面积 干堤防治河道洪水 干堤引流灌溉 A.B.C.D.9.与宋元和明朝中期相比,清代中期农业发生了明显变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B.洪涝灾害更为频繁 C.人口数量激增 D.市

6、场需求的变化 重力均衡原理是设想在地幔内部(最有可能在软流圈内),在某一深度上可以找到一个水平面,称为补偿基面。在此面的单位面积上,地球表面各处所承受的上覆岩块总重量都相同。当补偿基面以上的物质总质量减少时,地壳会反弹上升以弥补补偿基面上方缺失的质量。图 4 为珠穆朗玛峰周边区域河流袭夺前(a)与袭夺后(b)水系形态对比示意图。据此完成 10-12题。2025 届高三湖北省十一校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 第 13页院冀易局:鲁赣闽试卷资料10.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河流袭夺频繁发生。研究表明,其主要动力条件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下列选项中,最能解释该现象的是 A.构造抬升导致河流下切侵蚀能力增强 B.年降水量、冰雪融水增加,使得河流流量增大,溯源侵蚀强烈 C.流经地区岩性差异显著,抗侵蚀能力不同,软弱岩层更易被侵蚀 D.侵蚀基准面下降引发向源侵蚀加剧 11.喜马拉雅地区的河流袭夺与区域构造抬升存在动态关联,可能为推断珠峰抬升的阶段性提供线索。根据材料,推断珠峰抬升的阶段性,可以依据 A.河流袭夺事件的频率和规模 B.河流袭夺事件的空间分布 C.河流袭夺事件的时间序列 D.河流袭夺事件的地貌特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