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以下展示关于《晋城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42025 学年度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20242025 学年度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

2、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选择题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任何文明的延续都与其自身的语言文字、历史文献、文脉传承、价值观念息息相关。中国历史上层累形成的经典记录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是中华

3、文明独立而一贯的语言文字系统、历史文献系统、文脉传承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的主要载体和文献保证。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历程上,历代人为了保存经典做出了不懈努力,既有类似铸造鼎铭、镌刻石经以及雕版与活字印刷等典籍传承形态上的沿革,更有孔子整理六经、汉代立五经博士、唐代定五经正义、明代修永乐大典、清代编四库全书等典籍整理与阐释活动的迭进。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息,与历代的经典保护和传承工作密不可分。现代技术条件下,电子数据的储存方式、检索路径、阅读方式为传世经典的保护和传播带来革命性的突破,不需要再为传世经典的储存及传播产生忧虑,但储存及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于传承经典来说远远不够。经典的传承并不仅仅是记录和传诵

4、,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蕴含在经典中的历史经验、普遍智慧为时代性关怀的解决提供思想资源。传世经典之所以能够发挥文明载体的作用,不仅在于其具有记述性,更在于其中所体现的智慧具有现实的可转用性,人们可以利用经典作为思想资源解释和应对时代问题。王夫之所说“六经责我开生面”,指的就是在经典的创造性阐释中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和文明演进。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历代的哲学家、思想家结合各自的时代关怀对经典展开的创造性阐释活动从未停止,经久不息,于今为盛。研究和阐释经典不是为了满足思古之幽情,更多的是推动符合人类生活发展趋向的思想文化革新,而思想文化的革新则以时代性问题为驱动力。从时代性关怀出发来阐发经典里蕴含的普遍性智

5、慧,其形式虽仍以诠注文本为主,但其实质上已经是新的思想创造了。例如朱熹所作四书章句集注,虽然形式上是文字笺注,但其实质是朱熹结合新的时代关怀对于先秦经典的新阐发。在一定意义上,经典文献所记录的经验与智慧,不能仅从历史性维度理解,更多应该从普遍性问题的维度来理解。既然经典性的文献蕴含着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精神,那就应该可以成为思考时代性关怀的思想资源。以时代性关怀来审视经典文献所蕴含的智慧,或者说在文献典籍的支撑上来思考时代性、现实性的问题,就是不仅仅把眼光局限在经典文献及其历代注释、诠解本身,为了研究文献而研究文献;而要以时代性关怀为驱动,使传世经典为解决时代性关怀提供思想资源。时代关怀驱动下的经

6、典传承,可以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资源来回应时代问题,无需过分拘泥于特定文献的关联性。而单纯的文献驱动则往往需要从既定文献本身的字、词、句出发来考究,离开了特定文献和特定语境,相应研究就无法展开。相较于经典文献所产生的时代,现时代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全面而彻底的,经典中所蕴含的生活经验、精神观念、价值信仰如何应对时代巨变,是我们在经典传承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就经典传承来说,只有坚持以时代关怀为驱动力,才能使得经典呈现出其现代形态。为此,要超越单纯的文献驱动,而将对时代性关怀的思考融于经典的传承和解读中,弘扬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结合时代变革推动经典文献思想内容的更新,顺应精神变革、科技革命和社会革新的历史大势,以人类生活未来发展走向为引领,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做好经典传承工作。(摘编自朱承以时代关怀驱动经典传承)材料二:刘梦溪先生认为于丹的言说方式得到大众的接受和欢迎并非偶然,他归纳出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从背景来看,近十多年来,知识界和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给一般民众带来了影响,大家对传统文化已没有陌生感,且有接受的需要。但以前还没有找到一种方式使一般受众也能够跟经典交朋友。也许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