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重庆高三语文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传统的儒家教育明确地把“乐”作为“六艺”教育的一部分,使人们在乐”的熏陶和洗礼中不 断巩固其主流和统一的价值观、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社会文化体系。始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叶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周代大约五百年间的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孔子 称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目:思无邪这说明了侍经在孔子时期的儒家正统教育中的 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诗经通过诗

2、、乐结合的方式,打开了人类听觉的审美之门。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应该是当时的歌词集而已,由于当时的记谱 问题和传承断代,古代诗歌的音乐表演形式并没有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使得令人所见之诗 经其实只是这部诗歌总集的文字部分。这一说法,我们也可以从诗经的写作手法上得到 验证。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基本写作手法。赋,即平铺直叙,我们在古文中常见的就是直接 叙事。比,即比方,有时拟入,有时拟物,有时拟事;有的明喻,有的暗喻,这种写作手法增加了古 诗文中所描写对象的神秘感和抽象性,也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兴则在古文中起到调 节韵律,营造一种上下文层层递进的氛围感的作用。加之诗经在语言

3、上多用四言句和语气助 词,使今人在朗诵时,更有歌唱的韵味。另一方面,尚书奔典中记载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 诗词都是可以歌唱或吟唱的;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诗乐思想上的“诗乐相达”和“诗乐异理同功”的学术观点也印证了诗经是具有歌唱属性的乐诗;明代音乐家朱载埴在乐律全书中明确记 录了关于诗经各个不同部分的调式调性。诗歌通过诗、乐结合的方式,达到语言文学和音乐 的融合艺术高度,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教化人心的同时,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 审美素养。其次,在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叶嘉莹要求她的学生都 要掌握诗词的吟诵技巧规律,其中蕴含中华

4、民族传统音律的声调特点,这一点,在叶嘉莹的学术 讲学中也被提及。再次,通过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发现,古代的声乐创作与诗词歌赋的创 第1页,共8页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歌唱时“声有四节”和诗词写作的韵律相似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换”等的要求,在诗歌的韵律中也同样存在。由此证明,古时的诗经文化与音乐密不可分,大量史载也表明诗经本就是以唱诵的形 式,让人们记住世间的处世哲学和万物的规律法则。(摘编自龙秒诗经中美育元素在声乐作品中的当代叙事)材料二: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诗歌韵律的使用。诗经在其韵律 的把握方面非常自由和灵活,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没有固定的章法可以遵循

5、,其实不然。在诗经中,随处可以看到实词用韵的情况,这种实词用韵的方式多建构在句尾。明末清 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将诗经中的用韵分为三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是比 较常用的用韵方式,即在诗歌的第一、第二、第四句中运用韵律。比如诗经中为众人所熟知的 关雎就是采用这样的一种用韵形式,所谓“鸠、洲、逑”,这也是著名学者王力所说的首句押韵。此外一种情况的用韵是指隔一句押一个韵的方式,比如诗经中的卷耳就是采用这样的用韵 方式,第二句末尾字“筐”和第四句末尾字“行”属于一个相同的声部。最后一种情况的用韵是指 诗歌自始至终一直在用韵,从诗歌的第一句到诗歌的最末句都运用了押韵的方式,这样的用韵 方式使得

6、诗歌格式公正,句与句之间对称。诗经利用韵律,形成了 一种对称之美。在诗经的“颂”这一部分也多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比如其中的敬之。首四句采用的是 虚词押韵的写法。在诗歌中用韵,可以协调曲调之间的关系,而且用韵的诗歌更能辅之以乐器 进行演奏。诗经中的虚词用韵,可以和谐诗歌的声韵。在诗经之后的一些民间歌谣,也多 采用这一原则进行用韵,比如抗战时期的河北民歌小白菜就采用了虚词用韵的方式,使得歌 曲节奏更舒缓,音乐性更强。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对诗经中为什么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 的白话文解释是,深刻隽永,说话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其声音绕梁,而三日不绝。由此可见,在诗 歌中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感染力,使得诗歌更加悠扬绵长,达到 琴瑟和谐的效果。学者顾炎武对诗经的转韵做了详细的介绍。其指出在转韵方面,诗经也可以分为以下 几种形式,也传达了不同的韵律美感。首先诗经中的转韵具有各自为韵的形式美感。比如在 采薇中,其第一节的一、三句的最后一个字,薇和归属于同一部,而该首诗歌的韵脚用在 二、四两句上面,也就是“作和英字上。这就是各自为韵的情况,也是著名学者王力所说的上 下“交韵此外诗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