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x》,以下展示关于《福建省三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三明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愁”是人类一种很丰富的情感,它大体包括旅人怀乡、思亲、相思等内容,关联着人与自然、人与地方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多重
2、关系。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中,“乡愁”是最悠久、最动人的主题之一。从遥远的文学经典诗经开始,历代文学家奉献出了无数表达“乡愁”情感的作品,构成了一幅生动感人的艺术长篇。这些作品营造出了诸如“明月相思”“十里长亭”等优美动人的意境,更有杜甫月夜、李商隐夜雨寄北等卓越篇章,成为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中最深入人心、最富有魅力的部分之一。从文学与社会关系方面来看,传统文学中的“乡愁”之所以表现得如此普遍而深刻,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物质生活上的不便利。换言之,空间和时间上对人们生活的阻遏,造成人与人、人与地方之间交流沟通的障碍。然而这种艰难却促进了传统社会乡愁情感的兴盛和乡愁文学的发达。比如,由于交通工具落后,人们
3、出行困难,就造成了大量长时间旅居在外的羁旅游子。游子们身处异乡孤旅中,很自然会滋生强烈的思乡、思亲情感,借助对往事的回忆和情感的抒发以度过长夜也成为常事。同样,通信的不便,相聚的困难,也深化了人们的离别之情。离别是生命中的常态,相聚也变得让人珍惜。于是,离别之后的相思情感和鸿雁传书的情感表达就非常普遍,也使“怀人”成为乡愁文学中很突出的部分。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加深了人们的乡愁情绪。慢节奏且相对封闭的生活,赋予传统时代人们与大自然的更多接触。外出旅行,需要依靠徒步,跋山涉水;制作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食物,需要依靠双手,耕种采摘。在这些与大自然的密切关联中,人们与自然、家乡之间就形成了独特
4、而深刻的关系,这也成为生命中无比珍惜的内容。比如,当客家人用心研磨一体擂茶,到大自然采摘草药,亲手擂制时,捶打新鲜茶料的节奏感,混合着浓郁四溢的茶香和与邻里们的欢声笑语,构成他们深刻的生命体验,成为客家游子对家乡的独特记忆。这些生活经验,既强化了人们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感受,也深化了其生活记忆,促进了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在乡愁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儒家文化重视人伦,强调家族责任和渊源,对人们认识自身与家乡、与亲人之间的关联,以及深化对家乡和亲人的感情,都具有激发意义。特别是传统社会一些具有较强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都蕴含着深刻的
5、儒家文化内涵,是人们历史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这是中国文化中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的由来,也是中国文学中抒发节日乡愁情感的作品特别多的原因。此外,传统文化影响还造就了乡愁文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较密切地联系具体生活和实在的地域,较少超越和抽象性思考。因为儒家文化以家族为基础,地方意识强烈,因此文学中也呈现类似特征,“乡愁”中“乡”的内涵很突出,传统乡愁文学中虽然也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个别作品表达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等抽象意义上的“乡愁”主题,但绝大多数作品是针对具体的地方、具体的人和事,寄托的是具体的生活情感。传统文化激励着乡愁文学的发展,反过来,乡愁文学的发展也进一步深化了中国
6、传统文化的伦理内涵,参与着对中国人独特人格精神的塑造。因为乡愁文学在抚慰人们心灵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在对书信、诗词等乡愁文学的书写中,人们会全力投入自己的感情,而在思索沉吟之间,与家乡、亲人之间的情感细节也被放大,与“乡”的联系会更为加深。与此同时,他们的乡愁书写中不只是寄托个人深情,还寄托了更广泛社会和人性的关怀,传达出对生命的美好祝愿。(摘自中国乡村发现贺仲明我们时代的乡愁情感和乡愁美学)材料二:“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离家离乡人的乡愁是思家思乡,离开祖国的人的乡愁则是思家思乡思国。习近平所论及的“这个地方”超越了传统乡愁所指的纯粹的乡村地理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中泛指过去生活过的地方,不仅包括乡村,也包括城市,还包括祖国。因此,在中国人的乡愁里,思家思乡思国与爱家爱乡爱国是一体化的,这也是中国乡愁的独特性所在。对于身处异国的人而言,思乡的同时也是思念家乡故土所立基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