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 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宗屋题范围:高考范向。一、阅读(72分)(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诗同散文比较,它并无一套特殊的语法。在艺条创造活动中,诗人在语言上的呕心沥血往往是散文家所不可-比的贾岛说C两
2、-句三年得,一喔娶里施即使这样 皆人也几乎时吐感受到二种弁不达意的痛苦。对甑籍不安 的字眼反复调整,对一个句子而千百次琢磨,这仿佛已经成为诗人运用语言的正常方式。这种辞不达意的痛苦在 一.散文中远非如此严重,由此可以推断诗的语言有别于散文语言。散文的语言功能在于描绘,而诗歌语言的特殊之 处就社于它同时友辉语言的描绘功能与抒情功能。正是这个特殊之处给诗人带来了苦恼。古代文学批评家用“言不尽意”这一命题来表达诗人的苦恼。“言不尽意”似乎意味着存在一种脱离语言材料 的思想。然而,马克思曾经作过这样的论断:“思想是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的。”任何思想的发生和发展,都只能凭 借着语言材料而得以进行。但是,在
3、具体的诗歌艺术创造经验中,“言不尽意”却是普遍存在的。许多批评家都曾 经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过种种表述。我们应当意识到言不尽意”并非探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虽然诗人在传达上的困难总是通过言意关系 强烈地表现出来,但纠缠在艺术构思中的却不仅仅是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既然诗的艺术创造很大一部分在于表现 形象,那么诗的构思必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语言与具体对象的关系。在更多的时候,诗人并非以逻辑思维的方式 把握素材,因此,所谓的“意”也就不仅仅指清晰的思想,而是包括了印象、感觉、情感、情调等等。这种传达上所产 生的困难还将因为诗的特殊内容与特殊形式而显得格外分明。总而言之,在传达者、传达方式和传达对象这三者 构
4、成的多重关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落都将引起诗人“言不尽意”的感觉。我们从这些关系中拈出几个明显的方面,分而述之:第一,既然我们是对诗的语言加以讨论,那就不能不考虑诗的格律限制。一些日常生活中经过反复申述而得 以表示的内容,将被压缩到平仄音韵都已经严格规范的一句话乃至一个字之中。这种限制往往致使一些诗人无法 酣畅自如地传达他所要传达的一切。第二,诗歌语言与具体对象的关系总是以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为中介的。诗人运用的语言将在什么程度上呈【高三2月质量检测语文 第1页(共8页)】现出对象本来的面貌?列宁曾经说过:“任何词(语言)都已经在概括。”这就是说,语言与活生生的对象之间,永远 存在着一般与个别的
5、差距,尤其当我们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的对象时,这种差距则更为明显了。没有人能将他在 音乐中所吸取的一切印象叙述出来,从而使人能在他的语言中原原本本地感受到音乐。诗人同样不能运用语言把 对象十足地呈现出来。第三,在诗人的适宜运用中2匹具体的吻象里加雉以传达的是佳歌也容的另一方面一情感刘禹锡曾经威一 慨道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袁枚也有同样的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语言中直接显现情感的词汇很 少。也许由于情感是一种更为原始的心理活动,它不像思想那般确切坚实,因而语言往往难以找到切实的落脚之 处。对于一些明确得槎近思想因而可以分析的情感,人们可以用“悲伤”“热爱”这类词汇加以描述,可是内心一种 模
6、糊寐胧的摇荡,一阵轻轻拂过的啊,人们贝陵隹了 于心而无法形诸语言。至于多种情感微妙的混杂交流,软 烈通理又急剧消失,更常使语言无以名状,难以追踪。(摘编自南帆论诗的语言技巧)材料二:“言不尽意”的困境给作家带来了大显神通的机会。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 和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古人所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就是寄意于直外。刘勰苦于“言不尽意”,苦于“言征实而难巧”,于是就另辟蹊 径,疑造性地提出在提煜建言文字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文字之外,也就是追求“言外之意这样一来,不 但“言不尽意”的缺憾消失了,而且还可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爰对刘勰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后斐多有发挥与补充。宋代强力诗座老丘好欧阳修说势能状难写之 景,如在目前1金衣衿 意,见于言外,然后殉至矣设继先臣的见解布叵图雷尸言不乏意嘴息慰,而且承继了易 传的“立象以尽意”和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的传统,意国创作实践,明.确提出通过“我难写之景”的途径,以达到:%不若乏意”的目的。对于寄意于言外这一论点,古代诗论家还从读者接受这一新角度作了论证。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