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选择题专项训练+答案)--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x》,以下展示关于《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选择题专项训练+答案)--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5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单选题)1清代嘉庆临桂县志将蠲恤一目列为卷一(如图所示),详细记载清代国家对广西地区赋税钱粮的蠲免情况,以及嘉庆元年朝廷对广西耆民的旌表。其序目称:“圣朝赤子是保,缓其租赋,丐其庸调,矜此鳏寡,致养耆耄,王政所先,天民无告,志蠲恤第一。”该地方志的编纂()A消除了社会阶级矛盾B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C彰显了君主绝对权威D加强了西南边疆治理2雍正即位之初,曾感慨“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宜达下情,洞悉庶务? ”因此他钦定了一套规章,自缯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回本人,再做进宫中,都有一定程序,不允紊乱。下面对这一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提高
2、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决策效率出现了传递公文的驿站系统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ABCD3乾隆时期,清政府在西北边疆伊犁等地设置将军、参赞大臣和领队大臣;在西藏地区建立金瓶掣签制度,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必须在中央政府代表(驻藏大臣)的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这些举措旨在()A强化西北地区国家主权意识B推动内地边疆一体化进程C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构建新型的“大一统”理念4在满汉高官的对峙中,康熙往往偏护满族阵营。而江南江西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的督抚互参案中,康熙却将满官噶礼革职,保全了汉官张伯行,这一举措使得“满汉之间积累了几十年的紧张关系重新获得平衡”。这反映了()A地
3、方机构的激烈冲突B满汉民族矛盾不可调和C君权至上的统治意志D行政连续性稳定性降低5清朝入关后,在辽东地区设置盛京将军辖区,其地理范围与明辽东都司大致相符。自顺治朝起,清朝打破了明朝在辽东不设府、州、县的制度格局,设置奉天府,并将其升级为与北京(顺天府)同级的京府。至乾隆时期,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盛京将军与奉天府尹双轨管理制度。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A清朝宣扬政权合法性与优越性的诉求B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C清初期加强满洲贵族政治权力的需要D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6乾隆二十八年(1763)朝廷编撰了西域同文志一书,内容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区的地名、山水名及准噶尔部、回部等各部上层人物名的解
4、释。每个词条用满、汉、蒙、藏、维、托忒蒙文6种文字对照,首列满文,次列汉文,并详注词义。西域同文志的编撰()A具有对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结意义B体现了清廷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C明确了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D彰显了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7藏族地区在明朝时被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当地僧侣首领法王、王等称号。清政府则以1653年五世达赖进京朝觐为契机,分别对五世达赖和当时掌握西藏军政大权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进行了正式册封。这反映出清朝()A创新了管理民族事务的策略B采用分而治之办法治理西藏C在西藏推广并实施盟旗制度D确立了对西藏的政治统辖权8在清代政务处理中,存在两条渠道明渠和暗渠:明渠是指官员将题本、
5、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渠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C君主专制得以空前强化D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91661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谕令从天津到广东,不许片帆下海,严格禁止海上贸易,有违反禁令的,一律斩首,负责这件事的文武官员如果失职,也从重治罪。此“迁海令”()A是针对沿海倭寇猖獗而制定B有效抵制了外来殖民侵略C是中国自然经济心态的反映D推动了封建经济持续发展10清朝广州十三行的总商和行商们在贸易上是中外商人之间的中介;在外交上又是中国政府同夷商之间的中介,他们是外国人的贸易对手,又是外国人在华期间的保人和管制人。这表明当时()A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B清政府确保了控制外商的在华贸易C银丝之路大量白银从美洲传入中国D外贸采用以官制商和以商制夷方针11清朝诸帝大多推崇明太祖朱元璋。顺治帝曾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康熙和乾隆曾多次致祭明太祖陵。据材料可知,清朝诸帝的行为主要是基于()A肯定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B赞扬明初抵御外来侵略行为C推崇明代中央集权治理经验D获取汉人对满清政权的认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