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pdf》,以下展示关于《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pdf》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 第 9 页/共 12页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8分。1(3分)C 2(3分)B 3(3分)A 4(3分)C 5(6分)(1)(2分)参考答案:低空技术 低空经济场景(2)(4分)答案示例一:延庆低空经济发展应依托低空空域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对空域的精细化管理(1 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无人机的研发、试飞,从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1 分);延庆还应凭借丰富的文旅资源,积极拓展“低空巡检”“低空文旅”等应用场景(1 分),并在场景应用中不断积累、完善空域管理经验(1分)。答案示例二:延庆低空经济发展应以空域管理、规划为引领,带动技术、场景的发展(1 分)。依托空域资源优势,延

2、庆可吸引更多的无人机企业进行产品研发、试飞,从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1 分),并拓展出“低空巡检”“低空文旅”等应用场景(1 分)。技术突破、场景拓展也必将为航空试验区积累空域管理与服务经验(1分)。【评分参考】(1)每空 1 分。(2)共 4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如从延庆区与其他区或其他城市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角度来谈,可依据答案具体情况酌情给分。二、本大题共 6小题,共 28分。6(3 分)A 7(3 分)D 8(3 分)C 9(3分)D 10(6分)答案要点:孔子认为季氏的赋制改革是不合礼法的,而季氏也知道孔子不会同意。季氏派冉有征求意见,无非企图强迫孔子顺从自己的意见,这

3、是对孔子的侮辱。即使孔子明确表示不同意赋制改革,季氏也不会悔改,只会通过利口与之辩论,从而混淆是非,助长气焰。或:即使孔子明确表示不同意赋制改革,季氏也不会悔改,对于背离天道之人,与之辩论,只会混淆是非,助长气焰。【评分参考】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11.(共 10分)(1)(4分)参考答案:大臣:坚持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便宁肯辞职不干。或:坚持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也就作罢,但自己决不放弃原则。第 10页/共 12页 具臣:有才干、能办事;在具体事务上会违背道义服从长上;但有底线,涉及大逆不道的事也不会服从。【评分参考】“大臣”“具臣”的特点各 2 分。

4、意思对即可。(2)(6分)答案要点:能胜任大城的邑长或大夫之家的总管一职。季氏无道,但在冉有的辅佐之下,不至于灭亡。作为季氏宰,在季氏违礼增加赋税时,冉有不制止却贸然征询孔子的意见。【评分参考】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三、本大题共 4小题,共 20分。12.(3分)B 13.(3 分)C 14.(6分)答案要点:诗人的旅途艰难,路途遥远、险峻,环境恶劣。诗人的仕途坎坷,遭遇贬谪,远离京城。诗人的前途渺茫,很难像橘树那样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自感无路可走。【评分参考】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合理解读,亦可酌情赋分。15(共 8分)(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而为秦人积威之

5、所劫 日削月割 (2)搔首踟蹰 采之欲遗谁 (3)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评分参考】每空 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四、本大题共 4小题,共 18分。16(3 分)D 17(3分)C 18(6 分)答案示例:文章从描画人间六月的壮美画卷切入,用“麦子喊了我一声”,巧妙地将内容转向对麦田边缘那棵麦子的描写;从而引出我与麦子亲人般的关系,叙写麦子供养我性命、托举我人生的经历;再用“麦子喊了我一声”,揭示“人生如麦”的秘密,表达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目标的追求的看法,深化主题。【评分参考】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19(6分)答案要点:特点:孤独,但仍然成长得饱满丰盈;弱小,却依旧坚忍。用意:把麦

6、子人格化,为下文借麦写人张本。【评分参考】特点 4分,用意 2分。意思对即可。第 11页/共 12页 五、本大题共 3小题,共 66分。20(共 6分)(1)(3分)C(2)(3分)答案示例:满载发展机遇的“黄金列车”【评分参考】句意 2分,结构 1分。不符合字数要求,扣 1 分。21略 22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附:文言文参考译文(一)季孙想要按田亩征税,派冉有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我不懂得这个。”冉有问了三次,最后说:“您是国老,等着您的意见办事,为什么您不说话呢?”孔子不作正式答复,私下对冉有说:“君子推行政事,以礼为标准,给予好处要力求多,收取租税要尽量少。如果不以礼为标准,而贪图财利不知满足,那么即使按田亩征税,也还会不够用的。况且季孙如果想按法度推行政事,那么周公的法令就在那里;如果想(不按法度)随便推行,又何必征求意见呢?”(季孙)不听。(二)君子,是解决天下疑惑的人。(人们)对于善有疑惑,大概就像对不善有疑惑一样,那么就去请教君子,(从君子那里)得到一句话来判断是依从了准则还是违背了准则,就果断地决定是一定做还是一定不做。君子乐于用他的正直来对待天下人的疑问,并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