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2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一模) 历史试卷(含标准答案).pdf》,以下展示关于《郑州市202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一模) 历史试卷(含标准答案).pdf》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郑州市 2025 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历史试题卷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第卷卷(选择题,共选择题,共 60 分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下图是距今 4300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平面图(面积约 280万平方米)。该遗址可以

2、用于研究 A.奴隶制国家聚族而居的状况 B.仰韶文化较高的阶级分化 C.中国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中原地区国家的初始形态 2.西周时期周天子在分封、册命、赏赐等政治场合对臣下的称名方式主要有私名和官名两类;而春秋时期周天子王命中的称谓却以亲属称谓如“伯父”“叔父”“伯舅”等为主。这一变化反映了该时期 A.统治者重视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B.旧有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 C.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逐渐强化 D.周天子借亲缘关系维系分封秩序 高三历史试题卷 第 1 页(共 10页)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阐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庄子指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

3、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墨子也说“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这体现了三位思想家 A.思想逐渐趋同 B.对社会统治失序的反思 C.阶级利益一致 D.对中央集权理念的认同 4.战国秦的基层社会统治,借助民间自治秩序,任用聚落中自然产生的领袖为里吏,辅助官僚行政体系施政。但秦在吞并六国的过程中调整了里吏选任原则,将原有领袖排除,选用无爵或低爵平民担任。秦的这一措施 A.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B.确保了基层统治秩序的稳定 C.利于加强对基层的权力渗透 D.体现了社会各阶层趋向平等 5.南北朝时期,一些少数民族出现了对自己祖先双重记忆的现象。如魏书记载“侯莫陈氏”为“代

4、北虏姓”,是鲜卑早期“九十九姓”之一、但唐相州刺史侯莫陈肃碑却记载:“(侯莫陈肃)汉中山靖王胜之后避难于代改姓侯莫陈焉。”该现象折射了 A.原有民族布局被彻底打乱 B.胡汉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 C.华夏认同的观念逐渐萌发 U.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形成 6.自贞观时期开始,政治体制朝着使职化的方向发展,官职与权责对应的传统日趋瓦解。旧唐书职官志载:“其时以他官预议国政者,云与宰相参议朝政,或云平章国计,或云专典机密,或参议政事。”这表明当时 A.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B.分化事权导致冗官现象 C.专制集权逐渐强化 D.三省一体化的趋势增强 7.有学者认为,在古代某个时期,自秦汉以来多元并存的思想意识

5、形态经过反复整合,终于进入到创造性转换的新阶段,一个以伦理纲常为哲学本位的新儒家体系得以最终建立。该儒家体系 A.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以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C.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D.以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8.“俭”在古人眼中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宋代,“俭”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更具时代特色。陆九韶在居家正本制用篇中提出“随赀产之多寡制用度之丰俭,合用万钱者用万钱不谓之侈,合用百钱者用百钱不谓之鄙,是取中可久之制 高三历史试题卷 第 2 页(共 10页)也”。这种观念的产生 A.折射出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体现了理学对民众的内在道德要求 C.推动了奢侈之风逐渐盛行 D.反映了政

6、府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弛 9.大德二年(1298),朝廷规定,蒙古、色目人不必丁忧。大德八年(1304),则规定“今后除应当怯薛人员、征戍军官外,其余官吏父母丧亡丁忧,终制方许叙仕,夺情起复,不拘此例。蒙古、色目人员各从本俗,愿依上例者听”。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统治者 A.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 B.对于儒学社会功能的重视 C.致力于大一统的实现 D.对各族治理方式的一体化 10.下表为 1819世纪国内运往江南地区的稻米量 时间 稻米年输入量 备注 来源 18世纪初 1000万石 输往江浙地区 全汉升、王业健清雍年间的米价 18 世纪后期 1500万一 2000万石 四川、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每年输出米数量,大部分输往江浙 黄国枢十八世纪中国粮食供需的考察 1840年以前 1500万石 江浙每年从湖南、四川输入米 1000万石,从安徽 江西输入米 500万石 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的国内市场 据表可知,该时期上述地区 A.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B.农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C.地区性商业中心业已形成 D.区域分工现象渐趋明显 11.光绪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荃说皖南茶价“定于洋商,彼方故意勒捎”,致